安徽译博翻译的小编们了解到:随着人工智能一路高歌猛进,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一些人类工作的话题愈演愈烈,其中翻译就被认为是首当其冲。拥有丰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经验的《浙江日报》高级记者文敏提到,为了节省劳动成本,现在的国内外翻译市场上,许多笔译员在做post-editing,即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。
“用机器来翻译简单句子效果或许不错,但是换做专业文本甚至是文学作品,翻译效果就不敢恭维了。翻出来语法用词语义都乱七八糟,很多都需要推倒重做,编辑这样的文章还不如自己直接翻译来得快。”她认为,因为中英文在语法结构各方面差异甚大,目前机器翻译的水平能够达到的准确率还十分地低。
“人工智能翻译还只是个小baby,牙牙学语有几分可爱,所以大家对它也是夸奖有加,但是据我们所能看到的未来,人工智能或许会摧毁底层很基础的一部分性翻译工作,但是并不能完全的取代人工翻译。”她也承认,人工智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,说不定哪天它就会实现质的突破。
“鲍勃·迪伦曾和IBM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进行过一场‘谈话’。Watson对迪伦说:‘鲍勃·迪伦先生,您的歌曲中反映的是两种情绪——流逝的光阴和枯萎的爱情。’随后,再通过无与伦比的推理判断能力,揭示海量歌词背后‘爱与痛’的含义,以及和主题之间的模式与关系。这让迪伦大受震惊,他以为人工智能机器竟然已经能够感知人类细腻复杂的感情了。”其实,这是基于Watson的后台中有一个庞大的歌曲数据库和认知系统。Watson在研究了很多类似的乡村音乐后,再去分析鲍勃·迪伦歌曲中表达的情绪。
文敏认为,人工智能不是在理解语言,它只是在不断地编码与解码。它无法拥有像人类一样思考、创造、搞怪、兴奋、恐惧、期盼等情绪。它也无法像翻译者们在翻译伟大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时,用眼睛、语言、心灵同时追逐着作者的思想,在悲伤处与其一起悲伤,恐惧处一同害怕,思索处随之自问自答。“对于人工智能翻译来说,一般的翻译可能不在话下,但是能够称之为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可能不在其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