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科学无国界。其实,文学也是无国界的。世界文学是一个大家庭,而翻译,则是这个家庭成员沟通的桥梁。语言的多样性,促使了翻译的形成。正是因为翻译的存在,才使得世界文学有了相互融合,互相学习的机会。 翻开汪洋浩瀚的世界文学史,从《荷马史诗》
有人说,科学无国界。其实,文学也是无国界的。世界文学是一个大家庭,而翻译,则是这个家庭成员沟通的桥梁。语言的多样性,促使了翻译的形成。正是因为翻译的存在,才使得世界文学有了相互融合,互相学习的机会。
翻开汪洋浩瀚的世界文学史,从《荷马史诗》到《尤利西斯》,从莎士比亚到普鲁斯特,从古希腊悲剧到湖畔派宣言,从在文学史被重新读解和诠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到“作家中的作家”博尔赫斯,正是由于翻译的存在,才使得这些文学作品得以传播。世界文学的历史无疑又何尝不是一部文学翻译史和文化交流史。
诚如博尔赫斯所言,伟大的作品根本就不会因为翻译而失去其伟大,“具有不朽的禀赋的作品却经得起印刷错误考验,经得起近似的译本的考验,也经得起漫不经心的阅读和不理解,它不会失去其实质精神。”
然而,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膜,文学却常常给人一种印象,即文学中的完美翻译似乎从来没有达到过,就像徐梵澄译《苏鲁支语录》时在“缀言”里所感叹的,“一个译本无疵可指,处处精确,仍然可能是坏译本,不堪读。”文学翻译也“若烹小鲜”,加工得过了,营养就会丢失一些;而加工得不够,则会显得生涩,一言以蔽之,分寸很难把握。严复先生倡导的“信、达、雅”其实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和尺度。
近年来,随着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,文化间的沟通与互动成为国际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而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往事业中的重要一翼,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。如何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做到精益求精?这还需要翻译人员的进一步努力和学习。